背型大模的阵套壳痛与产业成长后中国思考
最近AI圈子里炸开了锅。阿里巴巴前首席AI科学家贾扬清的一则朋友圈,像一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。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国内某大厂的大模型产品其实就是Meta的LLaMA换了个马甲。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个著名的笑话:把羊驼涂成斑马,难道就真的变成斑马了吗? 虽然贾扬清没有点名,但明眼人都能猜到,他说的就是李开复创立的零一万物公司推出的Yi-34B大模型。这个拥有340亿参数的大家伙,刚发布就在Hugging Face和C-Eval排行榜上拿了第一,没想到风光没多久就被Hugging Face社区要求修改张量名称,因为除了两个重命名的张量外,整个架构几乎就是Llama的翻版。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参加的一个AI沙龙,有位创业者半开玩笑地说:"现在做AI项目就像开餐馆,大家都在用同样的调料包,只是把包装换了换。"这种"套壳"现象在国内AI圈早已见怪不怪。 记得今年5月,科大讯飞的"星火"大模型在发布会上闹了个笑话。当用户问"你是谁发明的"时,它居然回答"我是OpenAI发明的"。这就像一个小学生交作业时不小心把参考答案的署名也抄了上去。虽然讯飞后来解释说是因为用了相似的训练数据,但这个解释显然没能让所有人信服。 更早之前的百度文心一言也遭遇过类似质疑。它的文生图功能把"车水马龙"翻译成"car water horse dragon",结果生成的图片里真的出现了汽车、水、马和龙的奇怪组合。这就像是用谷歌翻译做了个机翻,然后又用这个机翻去做创作。 说实话,我能理解这些公司的难处。现在AI领域的竞争就像百米冲刺,OpenAI等国外巨头已经跑出50米了,国内企业才刚起跑。更可怕的是,OpenAI还在不断加速——从GPT-4到DALL·E 3,再到最近的GPTs,他们几乎每个月都在颠覆行业认知。 在这种情况下,很多创业团队面临一个残酷的选择:要么花几年时间从零开始研发,等产品出来时可能早就过时了;要么基于现有开源模型快速迭代,虽然可能背上"套壳"的骂名,但至少能在市场上先站稳脚跟。 零一万物在回应中强调,他们确实借鉴了LLaMA的架构,但也在数据处理和训练方法上做了大量创新。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:在AI领域,到底怎样才算真正的创新? 我认为这就像做菜。如果你完全照着别人的菜谱做,连摆盘都一模一样,那显然是抄袭。但如果你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,比如用新食材、新技法,甚至发明全新的烹饪方式,那就是创新。关键要看改动的深度和价值。 站在行业观察者的角度,我不认为简单地将这些案例归类为"套壳"或"创新"就能解决问题。当前中国AI产业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,既需要理解创业公司的现实困境,也要坚持鼓励真正的技术创新。 正如一位资深投资人告诉我的:"在AI这个赛道上,短期套利或许能获得一时风光,但只有持续投入核心技术的企业,才能最终赢得这场马拉松。"或许,这才是这场"套壳"争议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。李开复团队陷入"套壳"风波
套壳现象的前世今生
创业公司的两难困境
借鉴与创新的边界在哪里?
写在最后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交易的艺术:在取舍间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
- 欧洲议会高票通过:加密货币税收监管新时代即将来临
- Web3交互革命:当意图遇上AI的奇妙化学反应
- 以太坊震荡行情中的交易智慧:支撑位屡试不爽,关键阻力位仍是分水岭
- 市场陷入胶着状态 但空头格局仍未改变
- friend.tech的泡沫狂欢:我们正见证一场怎样的谢幕演出?
- 9月9日比特币和以太坊最新走势分析与交易策略
- SEC的监管大棒:加密钱包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吗?
- 币圈早盘速递:大饼以太遭遇关键阻力,短线空头机会浮现
- 市场恐慌性抛售下的生存指南:三个关键决策点助你穿越熊市
- 比特币筑底信号全解析:这些关键指标你不得不看
- 深度剖析Sonic LBP模式:能否为IC链带来新气象?
- 以太坊7月大爆发:企业疯狂囤币背后藏着什么玄机?
- 市场风声鹤唳:FTX清算阴云笼罩Solana
- Polygon2.0:一场关于区块链未来的深度对话
- Layer1赛道风云再起:这些潜力项目值得关注
- 1美元的AI革命:美国政府全面拥抱ChatGPT的背后思考
- Starknet的Dojo引擎:开启链游新纪元的关键钥匙?
- 区块链世界重拾信任:Terra Luna与Cosmos再度携手
- 如何找到靠谱的社区代表?这些要点必须掌握
- 搜索
-